close

有好一陣子,我在台北捷運看到一則廣告,規勸大家在捷運裡閱讀書報,要考慮其他乘客,文字下面還附了一則插畫,畫中有三個坐著的乘客,左、右兩邊的乘客張開一份報紙,共同閱讀,將坐在中間的乘客無辜地夾在中間,動彈不得。

 長久以來,台北捷運充斥著各式各樣的勸導文字,彷彿是個嘮叨的長輩,將每個搭捷運的人當成三歲小孩,不斷耳提面命,約束其在捷運內的行為。這些規範,包 括很實際的「勿倚靠車門」、「小心月台間隙」、「關門時勿強行進出」;帶著自以為是的優越感(英文所謂的patronising)的「年長者請搭電梯」、 「扶好站穩才能確保安全」;甚至是「管太多」的「雞婆」式的「不要坐在地板上」、「不要依靠中央立柱站立」,或背包要手提、不要背著。我算過每單一個車廂 內外至少有一百個以上諸如此類的規範廣告。

 對於長年居住過英國,使用倫敦地鐵的我,剛回國時,實在很難適應這樣的視覺疲勞轟炸,尤其是向專制的新加坡看齊的作風,禁食又禁水的作法,幾近不合情 理。(試想對於每天上百萬通勤的捷運族,如果能在捷運上享用他們的早餐,對於繁忙的生活,該是如何減壓的「德政」呢!)這些年來,搭乘捷運的生存之道就是 視而不見。但看報的插畫,牽動了我的「感冒」神經,無法釋懷。我好歹也搭乘了十二年的捷運,不只捷運上看報紙的人越來越少(現在的人大半在玩 iPhone、看iPad),十二年來也未見有人如此誇張地看報紙。雖說插畫本來可以有些誇張的成分,但早已超越誇張的尺度,而帶有醜化乘客的意味,這種 蓄意醜化,隨著台北捷運「不斷」張掛此勸導廣告,擴大成十倍大的大海報,張貼在捷運站內,而愈形變本加厲。更有甚者,有一陣子,台北捷運更在車廂內廣播, 要乘客閱讀書報時,不要妨礙其他乘客,我每天從淡水線轉板南線上班,五十分鐘的車程,要聽二次相同的廣播,來回可以聽上四次,這是怎樣的視覺、聽覺轟炸 啊!

 英文裡有個概念叫「nanny state」(奶媽國家),意指政府對待人民有如奶媽一樣,覺得市民沒有獨立判斷對錯的能力,而需要鉅細靡遺地凡事叮嚀,為其市民作決定,此概念用在台北 捷運上,真是再恰當不過了。試問既然是年長者,他們難道不能判斷自己該搭電梯、還是使用手扶梯嗎?而全世界不知道還有那個城市的捷運必須時時提醒其乘客手 該如何放?腳該如何站?(當你使用手扶梯時,它會跟你說話:「請握扶手,站穩踏階。」)

 可以想見設這些規定、作這些海報的人,大概都不是搭捷運上下班的人,所以他們永遠無法體會每天被工作累個半死的乘客,在捷運裡最需要的是一個「安靜」、 舒適的空間,可以閉目養神、或就是繼續工作(最近捷運行進的廣播已改為:如發現乘客有任何「不當或違規」行為,要儘速告訴站務人員──也就是要大家一起來 當「抓耙仔」),而不是被這些無謂的月台、車廂廣播或捷運內的電視牆繼續吵得耳根不得清靜。

 這些車廂廣告的製作、設計,樣樣都需要經費,有時我真的懷疑,是否台北捷運經費太多、人力太充足,才會有這麼多閒功夫來「管教」其乘客。我去過二十幾個 國家,用過上百個城市的公共交通工具,可是沒有一個城市的大眾運輸系統像台北捷運一樣的「奶媽」,不斷用視覺、聽覺、甚至隨時在月台上配備一位站務人員來 約束、「管教」其乘客。

 有時我更在想,這種「規範狂」的作法,是否來自我們曾受過的極權政治的遺毒──在渴望走向現代化、民主的同時,當權的體制仍希望能控制每個人的行為、使 其符合其規範。但台北捷運既然是公法人,就應該是個公共空間,市民在這個空間理應享有公民權利(civil rights),而非任由少數幾個坐在冷氣房的官僚來決定我們在捷運裡該聽到、看到什麼或如何的行為模式。(作者為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副研究員)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李歡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