yam蕃薯藤新聞╱林奕瑄 特稿 2012-02-10 15:09

Makiyo與日籍友人友寄隆輝痛毆司機案,從2日事發後延燒至今,足足一星期各家電視台與各大版頭條無不大篇幅報導,發酵至今全台灣所到之處,話題都圍繞在此,媒體文化向來處理類似社會案件總是「全面報導卻模糊焦點」的現象,諸多反彈聲浪也開始蜂擁而至。

這幾天接連排山倒海的最新報導,挖不完相關爆料與Makiyo過往發表的言論,然而有多少人能以不同的角度切入,從事件中得到反思?白冰冰以欠缺「3Q」斥責Makiyo犯下的荒唐,其中的MQ(道德倫理與管理)或許才是國人必須從整起事件中學習的一堂課。

人 非聖賢,孰能無過,因繫安全帶起口角,更因貪杯失手將司機打成重傷,但最令人詬病的是參與整個過程的四個人,沒有在第一時間勇於承認自己所犯下的錯誤,反 而用更多謊言去掩蓋,正是錯失彌補與原諒的最大關鍵;至此,既然案情來龍去脈大抵水落石出,媒體與閱聽人不應該是從這件令人遺憾的事件得到反思、反觀自身 並共勉之?如此節骨眼帶著情緒性的批判,並不能幫助受害者與其家屬傷害降到最低,更不能導正國人從他人的錯誤中得到正向學習,避免類似的劇本再度上演。

一 個巴掌拍不響,倘若單方面怪罪於只教怒、不求思的一窩蜂媒體,不免有些言過其實,網友們在網路上對議題大肆渲染的共伴效應才是最叫人擔心的現象。向來有話 直說的九把刀就跳出來抨擊ptt的暗黑文化,認為許多鄉民總是藉著特定的事件,「試圖鬥臭所有公眾人物,如果這個人沒有出來幹一下Makiyo」就是不正 義的表徵,「這種逼所有人表態的嘴臉真是夠噁心。」

媒體與網友的無限上綱,確實使這場戰局逐漸明朗,但在激情過後,還是得交付司法靜待判決;停止煽動更切莫因為從眾讓同樣的作法,在不同的議題中如法炮製,一而再再而三的從引起社會公憤中獲取利益助長更多負面教材。

d42044.jpg 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李歡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